判断行程限位开关的触发位置是否准确,需要结合设备运动特性、实际触发效果及测量工具,通过 “静态校准 + 动态测试 + 功能验证" 三个维度综合验证。以下是具体方法:
一、静态校准:通过物理测量确认位置匹配度
在设备断电或处于静止状态下,直接测量开关与触发件的相对位置,判断是否符合设计要求:
基准定位
明确设备的 “理论位置":例如起重机的轨道终点、电梯轿厢的顶层 / 底层平层位置、流水线传送带的停止边界等,用卷尺或激光测距仪标记该基准线。
测量开关的 “触发点位置":对于接触式开关(如推杆式、滚轮式),测量开关触发件(如推杆顶端、滚轮)与设备运动部件的距离,确保该距离等于设备从当前位置到限位置的 “预设缓冲行程"(通常为设备行程的 5%-10%,避免刚性碰撞)。
示例:若起重机轨道总长度 100 米,理论终点为 100 米处,限位开关应安装在 95-98 米处,确保吊钩运动到 95 米时触发开关,预留 2-5 米缓冲距离。
非接触式开关的静态检查
光电式 / 电磁式开关需测量 “感应距离":用卡尺测量开关感应面与触发件(挡光板、金属片)的实际距离,需在开关额定感应距离的 70%-90% 范围内(如额定距离 10cm,实际应控制在 7-9cm,过近易误触发,过远易漏触发)。
检查感应方向:光电式需确保光路(发射器→接收器)与挡光板垂直,无偏斜;电磁式需确认金属触发件正对磁场,避免侧向偏移导致感应灵敏度下降。
二、动态测试:模拟运行验证触发时机
在设备空载运行状态下,观察开关触发时设备的实际位置,判断是否与预设一致:
分步测试法
手动操作设备缓慢向限位方向运动(如用点动模式),同时用记号笔在设备运动轨迹上标记 “开关触发时的位置"(可通过 PLC 信号、指示灯亮灭或设备停机动作判断)。
测量该标记点与 “理论限位置" 的偏差:若偏差超过设计允许范围(如 ±5mm),则触发位置不准确。例如电梯平层限位,要求触发时轿厢地坎与楼层地坎偏差≤3mm,超差则需调整开关位置。
连续运行测试
让设备在全行程范围内连续运行 3-5 次(如流水线往返运动、起重机升降),记录每次触发的位置是否一致:
若多次触发位置偏差超过 1mm,可能是开关固定松动或触发机构有间隙(如滚轮轴磨损),需紧固或更换部件。
若触发后设备未立即停止(存在 “滞后行程"),可能是开关复位弹簧失效或触点接触不良,需检查机械复位性能。
三、功能验证:结合设备保护效果判断
触发位置需满足 “既不提前触发(影响工作效率),也不滞后触发(导致超程风险)",通过实际负载运行验证:
提前触发判断
若设备未到达预设工作位置就触发限位(如机床刀具未完成加工就停机),说明开关位置偏前,需向后调整(远离运动起点方向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