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乳化介质会形成稳定乳浊液,附着在配件表面或干扰检测,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如下:
①常见问题表现:
浮子浮力异常:乳浊液附着在浮子表面(厚度>2mm),改变浮子密度(如浮子原密度 1.0g/cm³,附着乳浊液后增至 1.2g/cm³),浮力下降,浮子下沉,液位显示高于实际液位(偏差>±10mm);乳浊液进入浮子内部(如焊接缝泄漏),会导致浮子密度进一步增加,沉没。
磁翻柱显示模糊:乳浊液渗透到导磁管内壁,形成 “乳浊液膜"(厚度>0.5mm),遮挡磁翻柱颜色,从外部无法清晰区分红白面;乳浊液中的固体颗粒(如乳化稳定剂)会附着在磁翻柱表面,增加翻转阻力,出现翻转卡顿。
变送器信号干扰:乳浊液中的气泡与颗粒会干扰浮子磁体与磁敏元件间的磁场,导致磁敏元件检测到的磁场强度波动(如从 1500Gs 波动至 1000Gs),变送器输出信号跳变(±1mA),无法稳定监测液位。
②解决方法:
浮子防乳化设计:
材质与结构:选用表面能低的浮子材质(如聚四氟乙烯,表面能≤18mN/m),减少乳浊液附着(比不锈钢浮子减少 70% 附着量);浮子表面开设 “导流槽"(宽度 2mm,深度 1mm,数量 6 条),乳浊液可沿导流槽流下,避免堆积。
防泄漏措施:浮子采用 “一体成型" 工艺(无焊接缝、无拼接处),避免乳浊液渗入;浮子内部加装 “泄漏检测传感器"(如湿度传感器),一旦乳浊液进入,传感器立即发出报警信号,提醒更换浮子。
磁翻柱与导磁管处理:
导磁管优化:导磁管内壁喷涂 “疏液涂层"(如含氟聚合物涂层,厚度 20μm),防止乳浊液附着;在导磁管底部安装 “排液阀"(口径 DN15),每周打开 1 次,排出导磁管内沉积的乳浊液与杂质。
磁翻柱升级:采用 “透明外壳 + 内置颜色块" 结构(外壳为聚四氟乙烯,透明且耐乳化介质腐蚀,内部颜色块为高对比度红白双色),即使外壳附着少量乳浊液,仍能清晰观察颜色变化;磁翻柱选用大直径型号(如直径 12mm),增强抗干扰能力,减少颗粒附着影响。
变送器信号稳定:
信号滤波:在变送器内部加装 “数字滤波器"(滤波频率 50Hz),平滑乳浊液干扰导致的信号波动,使输出信号波动范围≤±0.2mA;智能变送器开启 “平均值计算" 功能(取 10 秒内信号平均值),进一步稳定输出。
安装调整:将变送器磁敏元件安装在导磁管侧面中部位置,避开乳浊液易堆积的底部与易产生气泡的顶部;浮子采用 “双磁体" 结构(上下各一个磁体,磁场强度叠加),增强磁信号,减少干扰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