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涡流传感器前置器的非线性补偿主要通过软件算法实现,尤其是基于人工神经网络(如 RBF 网络)的补偿方法,其核心原理、实现方式及优势如下:
电涡流传感器的输出特性受检测原理和环境参数影响,呈现显著非线性:
互感变化非线性:被测体与探头间的互感随距离增大而减小,且变化速率不恒定,导致探头线圈的电阻和感抗值随检测距离非线性变化。
环境参数干扰:温度、湿度等环境因素会引起电子器件漂移,进一步加剧输出与真实值之间的非线性误差。
前置器通过串联补偿环节,将传感器输出信号转换为与被测物理量成线性关系的信号。其数学表达为:
设传感器输入为 x,输出为 u,且 u=f(x) 为非线性关系。若在传感器后串联补偿环节,使补偿环节输出 y=g(u)=Kx(K 为比例系数),则实现了非线性补偿。此时,补偿环节的函数 g 需为传感器特性函数 f 的反函数(或近似反函数),即 g≈f−1。
由于传感器特性函数 f 复杂且难以用数学公式精确描述,前置器通常采用人工神经网络(如 RBF 网络)自动学习并逼近 f−1,实现非线性补偿。具体步骤如下:
数据采集与预处理:
通过实验测试获取传感器在不同输入(如位移)下的输出数据集 ,并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,消除量纲影响。
RBF 网络建模:
网络结构:采用 1-14-1 结构(1 个输入层节点、14 个隐层节点、1 个输出层节点),隐层节点使用高斯函数作为激活函数,输出层节点使用线性函数。
参数训练:以归一化后的输出数据 ui 作为输入样本,对应的输入数据 xi 作为目标样本,训练 RBF 网络。通过调整网络权值,使网络输出 yi 逼近真实输入 xi。
补偿实现:
将训练好的 RBF 网络嵌入前置器中,实时处理传感器输出信号 u。网络输出 y=g(u) 即为补偿后的线性化信号,可直接用于显示或后续控制。
四、RBF 网络补偿法的优势
高精度逼近:
RBF 网络具有强大的非线性映射能力,可精确逼近传感器特性函数 f 的反函数 f−1,补偿后相对误差通常小于 0.5%,显著优于传统方法(如多项式拟合法)。
强鲁棒性:
对环境参数变化(如温度漂移)具有较强适应性,能在复杂工况下保持稳定补偿性能。
在线软补偿能力:
无需额外硬件电路,通过软件算法实现补偿,降低成本且易于升级维护。
快速训练与实时性:
相比 BP 神经网络,RBF 网络训练速度更快,适合实时补偿需求。